|
|
她们同样是最可爱的人——
|
记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的
军队医疗卫生系统文职人员群体
来源:《解放军报》
在抗震救灾大军里,有这样一个引人注目的特殊群体:她们不是现役军人,却与部队官兵并肩战斗,共克难关;她们人数不多,却作用突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她们大多是柔弱的女性,却在艰难困苦面前奋勇争先,不让须眉。
她们,就是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的我军医疗卫生系统文职人员。
到抗震前线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的那一刻,新婚燕尔的371医院文职人员护士邱爽正在度蜜月。得知地震消息,她马上赶回医院,报名参加医疗队,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
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文职人员护士江薇,弟弟不久前在车祸中去世,回家料理后事时,听到四川地震的消息,在第一时间赶回医院,随队出征。
在参加这次抗震救灾的军队医疗卫生系统文职人员中,像这样主动舍弃个人、家庭利益,一心奔赴灾区的例子比比皆是。她们心中涌动着一个共同的信念:作为一名军队文职人员,在党和人民召唤的时候,我们必须冲上前去。据统计,这次抗震救灾行动中,全军医疗卫生系统共有600多名文职人员奋战在灾区。
“去吧,妈妈当年就是在地震中被解放军救出来的,你作为一名文职人员,到灾区要多抢救一些伤员,为解放军争光!”带着家人的嘱托,经过50多个小时3100多公里的紧急开进,255医院内一科文职人员护士长丁一一到达受灾严重的四川省绵竹市,就马上投入到紧张的救治工作中。
面对废墟、瓦砾间呻吟的被困人员的呼唤,85医院的文职人员护士长蒋柳萍的心揪得更紧了,步伐更快了。“作为外科护士,我一定要赶到受灾最严重、伤病员最需要的地方去!”她随部队徒步3个多小时来到什邡市蓥华镇坂坪村,迅速掌握了全村群众的伤病情况,在第一时间实施有效的医疗护理救治。
穿着不带军衔的迷彩服,我们同样也是一个兵
文职人员熊艳黎在日记中这样写到:“到达灾区的头一个星期,无水无电,道路中断,通信中断。我们5天5夜没有洗过一次脸、刷过一次牙,没有吃过一口热饭。住的帐篷白天像蒸笼,气温最高时,连体温计都爆了,和男同志一起外出巡诊,上厕所都不方便,我们尽量少喝水……”
成都军区总医院康复理疗科文职人员技师柏玲,家在受灾严重的汶川,在家人音讯皆无的情况下,她把所有的担心和忧虑埋在心底,为伤病员做心理疏导,安抚一个个受伤的心灵。什邡市红白镇,离震中汶川仅一山之隔,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的医疗队就驻扎在这里。5月16日晚11时40分,红白中学废墟里发现幸存者。接到命令,正在值班的该院文职人员许丽、朱明兰立即抓起急救药品和器材,摸黑跑步赶到救援现场。这时,被埋107小时的李克诚血管已经干瘪。她们在昏暗的灯光下,一针见血,迅速为他建立了静脉通道。
在进村入户搜救伤员的战斗中,文职人员与现役军人一起勇闯“生命孤岛”。由于余震不断、道路湿滑,济南军区总医院文职人员护士盖艳丽在途中右脚骨折。当组织决定让她回后方治疗时,她哭着恳求,“我不想当逃兵,拄着拐杖一样能给病人打针!”323医院文职人员护士张新亚,与同组的3名女军人每人负重35公斤,连续翻山越岭5小时赶到绵竹重灾区金花镇,被当地群众称赞为金花镇上的“四朵金花”。
“根本分不出哪些是文职人员,哪些是现役军人,她们同样震不垮、压不倒、拉得出、打得赢!”这是记者在抗震一线听到各级领导对她们的共同评价。
伟大的党、光荣的军队是激励我们战斗的力量源泉
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每一个抢险的关键阶段和灾情最为严重的地段,都有共产党员的身影;“党员突击队”的旗帜、“共产党员”的胸牌和袖标,处处赢得老百姓赞许的目光。这些发生在文职人员眼前的一个个真实故事,成为最有说服力、最深刻、最鲜活的党课教材,迅速加深着她们对党的认识。
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专家、已有30多年党龄的卢绮萍永生难忘这样一个镜头。5月17日晚,大雨滂沱,电台反复预告近两天有6级以上余震。帐篷里,朱明兰、张希、陈丽湘等文职人员一边陪着病人打吊瓶,一边借着昏暗的灯光写下入党申请书!7月1日,面对鲜红的党旗,她们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她们是第二批火线入党的文职人员。据统计,在此次抗震救灾行动中共有80余名文职人员火线入党。
“咱部队的护士就是不一样!”每当听到灾区群众这样说,37医院文职人员护士高娟总是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沉甸甸的。大地震发生时,高娟正在高压氧舱作治疗,剧烈的震动使高压氧舱随时会出现爆炸的危险,面对突然袭来的灾难,她不顾个人安危,果断切断供氧设备,快速将病人疏散到安全地带。
“军人的脚步从来不走寻常路!”文职人员陈书琴每每想到在行进途中看到的这句标语,就感到信心倍增。在一次进村入户抢救伤员的战斗中,她不顾正处于生理期的不便,背负二、三十公斤的物资,咬着牙先后3次趟过齐腰深冰凉刺骨的河水,第一时间使一个又一个的伤员转危为安。
在抗震救灾的日日夜夜里,军队医疗卫生系统的文职人员经受了不寻常的考验,作出了不寻常的贡献,得到了不寻常的锻炼。部队官兵和灾区群众一致称赞:“她们同样是最可爱的人!”(齐青杰 本报记者 李敬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