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争奇迹揭密
|
编辑:〈战友之家〉来源:新浪军事
中国人民解放军(以下简称解放军),特别是陆军,创造了一系列的战场奇迹,为共产党打下了天下,建立了新中国,赢得了不败之师的美誉。 然而对解放军如何取得如此辉煌的战绩却少有人客观分析,大都分析者都走向两个极端——诋毁者宣称解放军能打胜仗是因为人多,靠人海战术打天下;赞誉者渲染解放军是因为一直正确的指挥与“特殊材料”制成的士兵。其实两者的说法都靠不住。打仗兵力数量的确重要,但兵力强大只是具备了战场优势,从来没有人多就是胜仗的保证的说法,不然也不会有蒙古征服半个欧亚的历史发生;战场上的正确指挥与士兵的素质和意志力的确是获得的关键,但从来没有指挥员能做出一贯正确的指挥,也没有“特殊材料”制成的士兵。 那解放军不败战绩是怎么打出来的喃?!说到底,战争靠实力取胜,解放军能打胜仗是因为实力使然,只是这个实力被解放军低劣的装备与大多数文盲农民组成的部队给掩盖了。现在让我揭开这层“伪装”,看看解放军的真实实力。 解放军成名有三大战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 抗日战争牵涉面比较广,我将在专门章节里说明,这里将着重讨论解放战争与抗美援朝战争。 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是解放军名誉海内外的标志性战争,解放军以原始的装备打败了当时世界上国力最强大,装备最好的美国军队为主的联合国军队。这个被有人称为20世纪战争奇迹的战争,其实一开始就具备了“奇迹”发生的充分条件。 战争获胜无非三要素:国力、军队实力、正确决策。 中美双方在朝鲜的较量远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差距大;首先是国力,中国当时的国力与美国当时的国力相比的确劣势非常明显,但问题在于中国是全国齐动员,而美国只是动员了远东的力量,就象美国进攻伊拉克一样,对伊拉克来说是全国应对的灾难,而对美国人来说,除了士兵的家属,大多数人就象看了一场好莱坞大片。因此当时中国在总体实力上虽然远远处于劣势,但以举国之力对抗美国远东还是有得一拼的。其次就是军队实力,大家都只看到了联合国军的优势装备,却忽略了士兵这一战场关键因素。抗美援朝时中国投入的兵力不仅人数上有优势,更重要的是具备质量优势。此时的中国士兵大都经历过八年以上的战火洗礼,作战经验相当丰富;而联合国方面,美军中二战老兵基本退役(仅指普通士兵,步入军队仕途的例外),绝大多数是新招入伍的菜鸟,而南韩军队士兵情况就更糟糕了,不仅几乎清一色新兵,而且补充兵员都缺乏良好的训练。加上朝鲜恶劣天气与境内山地纵横,联合国的机械化优势不能充分发挥,使得这些新兵蛋子在与解放军(当时对外称志愿军)的交锋中吃尽了苦头,打败仗也就不足为奇了。虽然经过两年战争洗礼,联合国军士兵素质得到了提高,但此时解放军也得到了前苏联武器援助,使战争的天平再一次回到了中朝一方。最后至于正确的决策,我这里就不累述了,彭德怀“红色拿破仑”的称号当然不是浪得虚名。 综上所述,在国力、军队实力、决策三个方面,解放军当时都不落下风,取胜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再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1946-1949的国内解放战争,解放军以小米加步枪奇迹般打败了全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队,建立了新中国。这场被执政党神话的战争其实一开始就预示了结局;即便不考虑内战中重要的民心趋向,仅就军事论军事,国民党也在发动一场自取灭亡的战争。 先让我们老调重谈一下:战争获胜有三基本要素:国力、军队实力、正确决策。 就“国力”而言,当时国民党表面上优势十足,占据中国国内几乎所有大城市与工业中心,控制全国3/4土地与2/3的人口。但在46年的中国,大多城市与工业中心都在抗战的战火中毁坏,恢复还需要时间,还不能立即体现出优势。退步说,即便能即时恢复,但当时中国工业基础薄弱,重型军工企业基本为零,根本不能为国民党的美式装备提供支持。国民党的美式装备成了名副其实的鸡肋,不用吧,那么好的装备放着可惜,而且也就没有对共产党解放军的战术优势了;用吧,打一件少一件,国内工业与能源无法支撑,连维修都成问题,根本不能承受大规模战争的消耗,后勤完全得不到保障。而且武器先进花钱也厉害,后来国民党统治区经济崩溃与战争费用开销巨大有直接关系。2/3的人口也是徒有其表,由于国民党挑起内战,不得人心,其统治区人口众多却无法动员,最后只好去农村抓壮丁。 而共产党统治区虽然在农村,但其小米加步枪的策略却非常适合共产党当时的自身“国情”,能做到自给自足,可以经受消耗。而且控制农村还控制了粮食,其重要性,想想国统区“反饥饿反内战”的口号就明白了。此外共产党几乎动员了其统治区的所有的青壮年参军,其总的统治人口虽然少于国民党,但兵员动员数却反而具有一定优势。 两党的军队的实力开始阶段,国民党的确有一定优势,但随着战争时间的延长,优势全跑到共产党那边去了。装备问题在上一段已经阐述,这里就不重复了,只在说明一点,国民党的美式装备不仅在战略层面上因为无法得到国内的薄弱工业基础支持是鸡肋,在战术层面,在具体战斗中其有效性也受到很大限制,最重要的就是弹药基数不足,使其在很多时候成了战场上的废铜烂铁。至于兵员,国民党开始在数量上占优,质量也不比共产党差,但由于其无法充分动员,补充兵员一直是个大问题,抓壮丁的故事,相信稍有年纪的人都应该记忆深刻。而共产党在人员补充上却一直保持优势,以至于到1948年,战争开展2年后,国民党400万军队经过消耗下降到200多万人,而共产党军队人数反而从200万上升到300万,就按1:2的比例计算共产党军队的消耗,也应该在100万左右,也就是说这两年内共产党补充兵员不少于200万人,即便补充兵员中很大部分的是回归的伤员与投诚战俘,其补充能力之强仍可见一斑。而且这些补充兵员的素质与经验显然比国民党军军队里那些抓来的壮丁强,因此战争进行到后期,国民党那些没有经过训练拼凑起来的军队越来越不经打,完全一群乌合之众,只是一群穿上军装的平民,根本无战斗力可言。 其实国民党在46年的闪击中没有消灭共产党,战争一拖下去,其被共产党击败的结果就已经不可避免。如果说1946年国民党还可以赌一把的话,到了47年,稍微理智的人都知道国民党赢不了这场战争,不知道蒋介石哪儿来的的信心,还坚持打下去,看来刚愎固执是独裁者的通病。 到了48年,国民党战胜共产党才成了名副其实的奇迹,除非共产党军队的将领们集体失常,处处瞎指挥,国民党军队才有反盘的机会。不过事实正与之相反,随着战争的进程,共产党军队的将领们越发自信,指挥更从容,相反一团混乱的国民党军队指挥却失误不断,加速了其崩溃的速度。
|
|
|
|